(李哲夫) 在美國華盛頓《和平統一促進會》成立三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演講 (2002年9月1日) 一. 序言 林毅夫是台灣宜蘭人,現在是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主任,經濟學的 知名教授。我與他有一兩面之緣,他大概與台灣陳水扁同齡,五十上下。但是走 過的路與阿扁截然不同。七十年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由中華人民共和國 取而代之;尼克松嗑開美中關系正常化的門。中華民國正統反共教育下的林毅夫, 毅然從台灣最高學府-台大,投筆從戎,進入陸軍官校,要走到中國正統的最前 線。畢業后,分派到金門前線當連長。中間還花了兩年時間到政治大學東亞研究 所拿到一個碩士學位。大概是因為有了些學問,對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和平統一 祖國有一定的了解,在一九七九年毅然決定再次作出他人生的重要抉擇,從金門 前線冒險游水到對岸祖國大陸。回到祖國大陸不能與台灣家人有直接聯系,只能 給在日本的表兄寫信,說“台灣人也要做中國的主人。”林毅夫當時27歲,在台 灣留下妻子,心情極端複雜。在政府的照顧下,他選擇到北大完成經濟學的學位。 之后,以優秀的學習成績得到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獎學金攻讀博士學位。在世界級 大師的指導下,寫了“中國農村改革的農業增長”的博士論文,出版成書。在九 十年代被譯成多種語言。成為國際上廣為引用的經濟發展學的重要教材。他還寫 了“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和經濟改革”,“充分信息與國有企業改革”等書, 都被譯成幾國語言,成為國際上被廣為引用的經濟學參考資料,也因此得到國際上 多種經濟學的榮譽獎。美國,澳大利亞等名校請他到各地作系列講座。對這些榮 譽和成就,林毅夫很謙虛地說,“水漲船高”,因為國際上對祖國大陸的經濟改 革建設很大地注目,所以他的著作也跟著引起注意。可想而知,當前,他成為 北京最高領導層的智囊。當年,他吸引幾位海外歸國的同志,建立“中國經濟研 究中心”,現在已經有二十位左右的研究智庫,還帶有近百位的研究生,與國際 上經濟學權威聯系密切,進行學術交流。你說這是“國家的培養”,還是林毅夫 “要做中國的主人”的成果呢? 二. “叛逃”︰“逃而不叛”與“叛而不逃” 林毅夫在祖國大陸的名聲,台灣島內從不報導。直到最近(七月),他父親去世, 申請回台奔喪。當時,台灣的政客們,個個以人道主義歡迎他回台盡人事。可是, 突然軍方怒斥林毅夫是叛逃的罪犯,一到台灣就要捉起來嚴辦。二十多年來,軍 方掩蓋他的存在,先說他失蹤,后死亡。現在居然要嚴辦一個已經死亡的人物。 台灣政客毫無立場,也跟著軍方起哄,結果,林毅夫只好在北大設靈堂,遙祭自 己的先父。 當林毅夫認識到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已經是叛逆中國國家民族的一個私利集團 時,他毅然逃脫這個賊船。這是逃而不叛。反而是李登輝等叛國叛黨而不逃離台 灣。趁老居士死亡,霸占廟宇,改頭換面,把廟宇當作自己利益集團的俱樂部。 竟然賊喊捉賊,敢向忠誠與一個中國的林毅夫說他是“叛逃”﹗ 三. 公民的素質 西方文明,早在希臘柏拉圖時代就要求參與城邦政治的公民要具有三個素質︰ 一. 有懂得律法,有公正的意識;二. 能識字可以讀經典;三. 懂算術,能清楚 地記帳。今天,我們可能要加上會運用電子計算機,到互聯網玩股票。把這三個 基本要素的要求拿去看今天台灣的政治領導,李登輝、陳水扁之流︰他們識字, 但是看不看中華民族文化的經典?他們會算術,在選票時,計劃配票來當選。 可是,他們記帳是否清白?還是玩黑金?最嚴重的是他們的正義感在那裡?他們 忠誠于什么信仰?在“中華民國”的憲法下,宣誓當“總統”。而以“總統”的 身份做革“中華民國”的命。說是要“正名”。自稱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而 無恥地說美國是最可靠的靠山。既然已經“獨立”,還說要“公投”決定台灣的 命運和現狀。這種迷亂的精神狀態,歸根到底就是沒有忠誠,不知道利與義的區 別,只以利為最終極的價值。 四. 中國的文化傳統 在利與義的辯白當中,西方文明似乎比較樂觀。曾經出席一次跨國公司總裁的演 講會,一位總裁說,他的公司做生意,如果不是對當地消費者有好處,他們不會 創辦此一生意。這是利與義的結合。中國文化傳統比較不那么樂觀,常常把利與 義當作是一種沖突。 舉例說十個世紀前的蘇軾(東坡),他對當時王安石變法指出一定的弊端,而保 守派舊黨當權,他又有一定的意見。結果一輩子沒當上中央官,還曾經給流放到 海南島。我曾在海南看到他立的石碑。他曾有對時下人物這樣的評語“橫看成嶺 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對當今台 灣政治圈子很好的寫照。李登輝大半輩子敦在中國國民黨的屋檐下,競說出國民 黨員都是壞人,這么說他自己是什么?民進黨反國民黨出身,今天拿到執政的機 器后,與國民黨的做法有何區別?國、親兩黨在李登輝執政之下,又曾經說了些 什么正義之言?真是“只緣身在此山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又如“史記”寫的 《伯夷列傳》,人家要伯夷當國君,他卻逃到山上與窮人一起餓死。司馬遷這樣 述說,“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 凋。舉世混濁,清士乃見。”也就是說,利與義只能取其一。義還是重于利,這 是我們傳統的教訓。 五. 中國和平統一是伸張世界和平正義的偉大事業 為什么從頭開始,我把林毅夫教授當作“公民的典范”?他不僅是以正義為他的 追求,把利視為並不只是利己,而是利于國家,利于民族的事業,當作自己的 “匹夫之責”。他學經濟學當然講利。可是他結合忠誠于國家民族的義而投身其 中。 我們每個人,不可能都象林毅夫那樣的英雄作風,投筆從戎,冒險游海過岸。但 他是一個榜樣,一個典范。作為一個公民,不管是那一國,都應有正義的勇氣, 在自己的崗位上,支持正義的聲音。中國的完全統一,按和平的方式,是海內外 華人華僑的真誠愿望。也是兩岸中國人和海外同胞的真實利和義的結合所在。在 座的各位,我們對于祖國的和平統一,並不只是忠誠于母國幾近十三億同胞的福 社,我們也是忠誠于世界和平正義的國際新秩序。 從十九世紀以來,西方霸權主義仍為今天國際社會的主要基調。中國作為發展中 的大國,在二十一世紀會有一定的發言權。這是對每個海內外的中華兒女一個新 的機遇,我們繼承“世界大同”的文化傳統,應該有機會在此展開,為世界 和平共榮,做出一定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