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熊玠教授受華盛頓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邀請﹐于2008年6月8日在馬州海珍樓
的“兩岸和平與發展研討會”作主題演講。熊玠教授的演講內容和觀點基于他在香
港《中國評論》(七月號)而寫的文稿。經情商熊教授同意,交本會在網上發表,
以娛本會會員。《中國評論》對此稿擁有版權。未經該刊許可,不得轉載。謝謝。
參加馬英九總統就職典禮後對其
兩岸政策的體會與詮釋
導言
本人有幸被邀參加了五月二十日馬英九總統就職典禮與當晚的國宴。在台灣期間也
曾廣納各方意見﹐期能較為深入地了解新政府對當務之急的因應政策﹑以及對大局處
理的構思與願景。自認獲益良多﹑亦甚感鼓舞(連民進黨內也有人私下表示台灣政局
之混亂將終止而趨正規化)
馬英九任務之艱巨﹐是因為台灣歷經八年政治浩劫之後﹐擺在面前挽救大廈於
將傾之使命﹐刻不容緩。首先﹐新總統須要恢復人民對政府之信心﹔確立匡扶台灣
之正確目標(『政治清廉﹑經濟開放﹑族群和諧』﹑『提昇台灣的競爭力﹑挽回過
去流失的機會』等)﹔以及釐定為政之正確大方針(譬如『遵憲與行憲比修憲更重
要』)。
當然﹐新政府接手後百端待舉中﹐最重要的當推兩岸關係之改善。這也是大家最注
目的課題。因此﹐本文針對馬政府的兩岸政策﹐依據個人之體會加以簡單闡述與詮
釋。
馬英九兩岸政策之重要方針
由其就職演說以及其他已公開發表意見(包括答記者問)中﹐可以整理出以下
幾點特別重要的指導方針﹕
(1) 主張『不獨﹑不統﹑不武』。這是他競選的承諾。也是概括了大陸與美國反對
以任何方式改變台灣海峽現狀的一項共識。此點在他總統就職演說中﹐已刻劃成他
所言『符合主流民意』的政策。由於他在選舉中得到58.25% 壓倒性的選票﹐所以競
選時的承諾﹐已足證是符合主流民意的選擇。事後證明他這個說法是正確的。行政
院研考會於五月22-23日的一項民意調查﹐發現全台灣地區確有81% 的人支持他的
『不獨﹑不統﹑不武』政策。
(2) 絕對不讚同民進黨和臺獨人士企圖以『台灣』取代『中華民國』。在他就職演
說中特別強調『中華民國與台灣命運緊密結合』。但﹐他也特別標榜由『善良﹑正
直﹑勤奮﹑誠信﹑﹐包容﹑進取』這些傳統核心價值所構成的『台灣價值』。用以
取代搞臺獨人士的『台灣主體論』(即變像為台灣法理獨立提供的理論支柱)。
(3) 提出兩岸相互不否認彼此的存在﹔並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原則下恢復兩
岸談判。強調 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確認大陸13億人口是『同胞』。一反陳水扁
的否認自己是中國人與民進黨否定『一個中國』的臺獨黨綱。
(4) 指出兩岸最終解決關鍵不在主權爭議﹔而在生活方式與核心價值。這點應屬創
舉。等於具體落實如何『擱置爭議』與『開創未來』之道。
(5)認為 兩岸互動不容國際介入(這是他對『自由時報』2008年三月29日訪問的回
答)。一反陳水扁仗外援以抗中共因而喪盡了台灣自主性的失誤。
為克服某些障礙或困境而採取的相應措施﹑橫遭物議馬英九就職前後﹐因某些面臨
的特殊障礙與情況須克服﹐因而採取了相應的措施或姿態。卻遭誤解或非議﹐甚而
引起各方懷疑他的判斷能力與果斷。故對之須特別加以分析與澄清。然後方能探討
他處理兩岸關係的用心與開展之步驟﹑以及他所依賴的團隊。首先﹐如要了解馬英
九的作風與為政之道﹐我們還必須洞察他能勝選的更深一層奧秘。除了客觀環境(
譬如民進黨執政八年的腐朽與失敗造成『民心思漢』)。
以外﹐還有鮮為外人注意到的一個決定性因素。這是我在台灣期間請益於數位深通
台灣政治行家所吸取的心得。這些行家一致推崇馬英九的一個特性﹐是其他政治人
物(尤其是藍營黨魁級的人物)身上鮮能見到的。那就是他對選民的需求﹑感受以
及大環境的政治氛圍﹑甚至一般人難能體會到的暗流﹐有特別尖銳的體察能力。因
此他能抓住群眾心理﹑順應潮流﹐而得到大多數選民的支持。他亦能掌握時機擬定
適當甚至出奇制勝的對策。更難能可貴的是﹕他能放下身段﹔和一般常人﹐無論貧
富貴賤﹐男女老幼﹐密切打成一片。競選期間﹐他深入民間作長期留宿(long stay)﹐
跟農民學莊稼﹔與漁民共捕魚蝦﹐等等。堪可比擬蔣經國經常下鄉在路邊麵攤與路
人共進便餐的與民同樂之平民作風(註﹕民意65 % 肯定蔣經國為台灣歷屆總統最受
愛戴的一位)。所以在馬英九就職那天﹐他在民間留宿而結交的朋友群眾中﹐有很
多代表趕來參加祝賀﹑一睹盛況為快(這是他親口告訴我一件津津樂道的事情)。
雖然他已經當選而且已經就職﹐但是他仍然好像在繼續競選般地關注大眾的民意導
向。以下所談的情況與他的處置種種﹐均表明了他對民意﹑主流氛圍以及政治暗流
的敏銳感以及因顧及正負民意(更要做到得體與平實)而採取的適當回應。他如此
做﹐是因為他要作全民的總統。我們必須注意到他這方面的特性﹐才能深入了解他
一舉一動的含義與用心。
(一) 就職前喧嚷要出訪美日暗藏的政治含義。由於陳水扁的民進黨主張『強化亞太
地區﹑與美日同盟』用以對付中共。而馬英九則有發展『美﹑日﹑中的等距關係』
戰略構想。民進黨將之歪曲為蓄意向中共靠攏﹔並且時而向美國告洋狀。譬如謝長
廷即對美方的薛福瑞與卜大年如此貶損馬英九﹔並說馬的『不武』即是淡化軍購的
意思(見聯合報2008二月27日報導)。陳水扁更積極表態要大購軍火以討好美方﹑並
以此打擊馬英九。因此﹐馬在當選後認為有需要在就職前主動表達訪問美日之意願。
用意乃在糾正美日對他當選之疑慮。但據個人所知﹐美國欲趁機給不熱心軍售的馬
英九一個教訓﹐因而以打太極拳辦法使其訪美意願未遂。很多人不知其中底細與奧
妙﹐斷章取意地以他吃了這個『軟釘子』事件來質問他的判斷能力。個人認為﹐因
這個插曲﹐我們更應該警覺﹐提防馬英九的『美日中等距關係』政策會繼續被臺獨
人士的歪曲與顛覆。而美國人也可能繼續被這種手法所誤導。
馬英九不愧是個好學生﹐立即抓到了美國人的信息。所以在他就職演說中﹐有一小
段特別強調他的新政府要『強化與美國這一位安全盟友及貿易夥伴的合作關係』;
並保證『我們有防禦台灣安全的決心﹐將編列合理的國防預算﹐並採購必要的防禦
性武器』。在演說中﹐他沒有透露將向美國軍購的數字。但第二天的早報﹐把軍購
預算定為台灣GDP 的3%﹐而且附加這也是美方期望台灣的標準水線之說明。正是因
為如此﹐所以美國在台協會駐台灣代表楊甦棣(此人在國宴時與我坐同一桌)立刻
表示對馬總統的就職演說甚為滿意。同時﹐白宮國安會亞洲事務資深主任韋德寧﹐
五月31 日在另一個場合亦特別強調美國絕對不擔心台灣(在馬英九領導之下)和中
國關係發展得太過密切﹐因為那是『符合兩岸和美台關係的利益﹔是雙贏的局面』。
(二) 淡化 『國共平台』的爭議。有人認為馬英九意欲淡化『國共平台』﹐等於自
削武功。其實不然。2005年連戰以國民黨榮譽主席身份訪問大陸﹐與胡錦濤總書記
達成『連胡共識』。成為兩黨間對話之基礎﹐媒體稱之為『國共平臺』。對此發展﹐
民進黨極盡歪曲之能事。也引起了美方的關注。美國國會研究服務處對國會所提出
《台灣2008 總統大選》的報告﹐就指出自從連戰訪問中國大陸以來﹐國民黨的兩岸
思維起了重大轉變。因此﹐國民黨或將對美國壓力與利益採取更『堅定』的立場。
並說國民黨與對岸和解﹐除了會因此對美國軍售造成抗拒以外﹐最終還可能會損害
到美國的區域利益。美國這種看法﹐自然喚起了馬英九的警覺。其實﹐回顧2005年
連戰訪問大陸時﹐國民黨已失去政權五年。為了糾正陳水扁執政以來台海兩岸間溝
通全面斷絕﹐故只好利用黨對黨方式(國民黨對共產黨)建立幾乎是當時唯一的管
道﹐以緩和兩岸劍拔弩張之緊張情勢。但在2008年總統競選中﹐民進黨以『國共平
台』是國民黨向共產黨輸誠﹑甚至出賣台灣的陽謀﹐給馬英九扣『紅帽子』。令他
在打宣傳戰上吃了很多苦頭。選後國民黨重新執政﹐有必要避免給民進黨繼續指責
『國共兩黨私相受授』的口實。
所以﹐不論在吳伯雄應邀去訪大陸行前﹐或5/28日吳胡會後﹐馬的團隊均不斷放出
風聲﹐謂國共平台只是『民間性質』的『第二軌道』。面對民進黨新科主席蔡英文
指控胡吳會是『弱化政府』的批評﹐陸委會的回應是強調胡吳會僅供開拓議題而已。
若要落實協商﹐仍必須回到海基會對海協會的平台。這也是為甚麼在胡吳低調克制
成功敲定復談後﹐立即宣佈兩會將於六月11日開啟復談的詳細時間表。
儘管馬英九如此小心翼翼處理國共平台﹐國民黨主席吳伯雄結束其大陸之行甫
返台北之際﹐民進黨中央卻已評擊他在大陸進行的是躲避立法院監督的『密室談判』。
並指控若未來兩岸『國共平台』持續進行﹐會對台灣造成五大傷害(對台灣民主﹑
主權﹑協商進程﹑安全﹑經濟利益的五大傷害)。所以﹐馬要以政領黨的構想﹐可
說有先見之明﹔表示絕無以『二軌』壓倒『一軌』而喪失政府的主導性。雖然有人
持相反意見﹐認為不管馬英九或者國民黨作甚麼﹐民進黨都會評擊﹐又何必多此一
舉﹖但從馬英九的眼光來看﹐問題是﹕為甚麼要將刀柄供奉給民進黨﹑方便它來刺
殺自己呢﹖
(三) 啟用賴幸媛的風波。雖然很多統派以及大陸領導階層在競選階段均對馬英九看
好﹐表達對其有深厚的盼望﹐但在當選後馬英九宣佈他的陸委會把關人選﹐竟是前
台聯黨立法委員賴幸媛。一般人對台聯黨沒有好印象﹐因它的教父是李登輝﹔而李
登輝是在1999 創造『兩國論』的禍首。大家對賴幸媛任立委期間曾有深綠色彩﹐也
未淡忘。故她任命的消息傳來﹐一時造成爆炸性風波。究竟﹐陸委會是台灣主管兩
岸事務的主要部門。負責執行層峰的決策﹑推動各方貫徹執行﹐進行監督﹐使之落
實。海基會也是在陸委會督導之下運行。由於賴幸媛被委任掌管陸委會﹐有人封
馬英九為『藍皮綠骨』。某華文報並以『心猿意馬』大標題作諷刺性的報導。雖然
大陸官方並不予置評﹐但醞釀中的『陳(雲林)江(炳坤)』會晤和原定吳伯雄大
陸之行均先後一度取消(直到以後再恢復)。
這其中原委牽涉到台灣政治錯綜曲折的微妙﹐須要有戰略思想方能徹底了解。茲且
回顧競選期間的一項經驗﹐作為說明。由於在競選期間馬英九極受大陸看好。在台
灣一時造成對他的一個大尷尬。為了使綠營對他扣紅帽子之技倆不得逞﹐ 馬英九不
遺餘力地要做到大家都明確看出他與大陸劃分界限。譬如儘管他『終極統一』的立
場﹐他特地一度提出臺獨為一個選項的曖昧觀點﹔並以『返聯公投』因應陳水扁的
『入聯公投』。拉薩暴動後﹐他借機猛批中共捍衛人權不力﹔喊出不排除『杯葛北
京奧運』。簡言之﹐在台灣政治氣氛被陳水扁執政八年的毒化以後﹐大陸官方對馬
英九的公開支持﹐反為成為他的政治包袱。這種吊詭﹐是常人很難理解的。
過去八年來﹐由於陳水扁政府的『去中國化』與有效地擴散臺獨思想﹐其毒化
島內政治氛圍之深﹐比想像要嚴重得多多。譬如民間自認是『中國人又是台灣人』
的人數﹐八年來相繼遞減。相反地﹐自認僅是『台灣人』而不是中國人的人數相對
增加。再者﹐覺得與大陸認同就等於是出賣台灣利益的人數﹐八年來也大為增加。
謝長廷在競選中一再要製造國民黨出賣台灣人利益的形像。譬如蓄意將馬蕭『兩岸
共同市場』貶為『一中市場』。也是因為這個緣故﹐蕭萬長的十二項建設項目(有
兩千五百億人民幣的陸資投入)﹐縱使在馬蕭高票當選後﹐為躲避嫌疑﹐仍有必要
命名為『愛國』(即愛台灣之意)的建設項目。
同樣地﹐馬英九在當選後﹐必須考量他陸委會的人選是否會被綠營有隙可趁地攻擊
為馬英九的賣台幫辦。由於民進黨深通此道﹐絕不會同意讓任何民進黨人被征召充
任此職﹐故馬英九向台聯黨借將﹐是理所當然的選擇。並趁機拉攏李登輝﹐以分化
泛綠的勢力。這也是具有戰略意義的考慮。以賴幸媛之背景執掌陸委會﹐縱使民進
黨要蓄意攻擊謂其『助紂為虐』幫馬英九賣台(譬如民進黨新科主席蔡英文誣蔑才
就職七天的馬政權與中共在『共表一中』)﹐也就沒有多少威力了。
處理兩岸關係之步驟與團隊先談步驟。馬英九選擇漸進式﹐故原意是兩岸關係
先由技術性接觸開始﹐以後再發展到實質會談。大致可分三個步驟﹕
(1)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恢復技術性的協商。首先要在今年七月完成週末包機直
飛的任務。然後是恢復海基會與對方海協會恢復(中斷八年)正常協商的管道。議
題有﹕開放大陸旅客來台﹑開放大陸學生到台灣讀書等。吳伯雄五月二十八日的北
京會晤胡錦濤之行﹐是應大陸之邀請﹐並非表示馬的猴急。大陸之所以邀請身為國
民黨主席吳伯雄出訪北京﹐是因為大陸政治體制習慣於以黨領政。故認為黨對黨的
高層接觸是適當的開端。其實這並不一定符合(更談不上是否有助於)今日馬英九
在台灣面臨的局面。在台灣今日的政治氣氛﹐幾經李登輝執政後期以政領黨的先例
以及民進黨嗣後執政時期的習慣﹐馬英九如以政領黨﹐比較容易被更多人接受為正
當現象。因為以政領黨﹐是第一軌領導第二軌。是不迴避立法院的監督。民進黨的
任何惡意曲解與評擊﹐將在群眾中得不到共鳴。
(2)下一步再處理擴充經貿的往來﹐ 先從小處作起。譬如引進大陸資金到台灣
購屋﹑人民幣在台自由兌換等等。以至推動蕭萬長的十二項建設項目﹐歡迎陸資參
加。凡此種種﹐具可培養彼此合作的信心。
(3)然後﹐才磋商作正式(官方)兩岸和平協議的會談。
負責兩岸關係的馬團隊﹐分決策﹑執行﹑以及前哨運作三個階層﹔也等於有三個梯
隊。
*第一個梯隊﹐負責決策。由馬英九以總統身份親自主持。再輔以國安會秘書長蘇起
以及總統府副秘書長高朗。馬與蘇氏兄弟相識與合作多年﹐信任有佳。體制上﹐國
安會是總統在國防﹑外交﹑與兩岸事務上主要發動機。高朗一直在學術界任職﹐亦
是馬的多年深交。將繼續為馬的智囊核心與聯絡學者與智庫的渠道。
*第二梯隊﹐是行政院下屬的大陸工作委員會(簡稱陸委會)。可是﹐主委賴幸媛的
任命不是來自行政院長﹐而是由馬總統親自指派的。這是因為兩岸關係﹐如同外交
與國防﹐是由總統親自負責。陸委會主委以外﹐下設特任副主委(由原任的第二副
主委劉德勳出任)﹐及其他兩位副主委﹐分別由原任兩位處長(張良任﹑傅棟成)
昇任。三位均是陸委會的現職人員﹐受到提昇並委以重任。符合賴幸媛由內部昇攉
藉以穩定人事之原則。除此之外﹐在體制上﹐高朗將代表總統府以顧問身份在陸委
會決議政策執行事宜時『列席指導』。這樣安排﹐可確保總統府對陸委會不至發生
上令不下達的問題。傅棟成原是陸委會經濟處的處長。有此經歷﹐符合今後與大陸
擴充經貿來往的需要。
*第三梯隊﹐是海基會。由國民黨首席副主席江丙坤以董事長身份領軍﹔輔以高孔廉
秘書長。江丙坤是台灣的經貿老兵﹔高孔廉過去曾任陸委會副主委﹐也曾代理過主
委之職。二者對於兩岸事務性協商參與甚深。由於八年來與對岸溝通中斷﹐故兩會
恢復協商刻不容緩。海基會與對岸海協會接觸的作風﹐將與以往辜汪會談的『小兵
先行』不同﹐而是由江丙坤與陳雲林作『主帥親征』的直接對話。在目前已定的兩
會復談時間表中﹐已安排江﹑陳於六月在北京會面﹐恢復兩岸制度性協商。以後再
由陳雲林到台北作下一輪的後續協商。
這個時間表所定的速度﹐比預期為快。但這是有民意基礎的。以上引述的研考
會的民調﹐顯示有74%的民眾支持盡早恢復兩岸復談。所以﹐這也是顯示馬英九的
手指一直是搭在民意脈膊上的旁證。
實際上﹐由於有民進黨下野以後在一旁等著看笑話﹐也會讓馬的團隊感覺他們行動
速度不能太過從容。民進黨慘敗下場﹐雖然與陳水扁夫婦貪婪得破天荒記錄有關﹐
但恐怕更重要的仍是由於民進黨的大陸政策失敗﹐促使台灣經濟大幅衰退﹐造成天
怒人怨﹔故而失去政權(包括立法院的慘敗)。所以民進黨如有任何借屍還魂的機
會﹐那就是要用顯微鏡偵察馬團隊在兩岸關係上可能的差錯。新科主席蔡英文﹐在
六月一日已提出馬英九『黃金一百天』不要變成失敗的開始之警告。
『終極統一』將何之﹖
儘管很多統派人士(包括大陸)對馬英九當選以來再未重提『終極統一』之承諾﹐
感到失望。某華文報甚至于影射馬英九為陳水扁第二﹐辯稱從此『兩岸想建立充足
互信的前景不太樂觀』。這種說法除了過於偏激以外﹐也表示完全不了解台灣政治
之微妙。因茲事體大﹐須簡述如下﹕
第一﹐台灣在民主化以後﹐已非蔣經國的強人政治(總統一人說了就可定案)的時
代。正如上述﹐馬英九雖然當選也已就職﹐但他好像仍在繼續競選。從另一個角度
來看﹐就是他已在為四年以後競選第二任作必要的努力。這並沒有甚麼稀奇。可以
借鏡美國的經驗以詮釋之。通常一位美國總統﹐如有劃時代的創舉﹐通常要等到第
二任時才放手去實施。因為﹐反正因憲法限制沒有第三任﹐如若第一任貿貿然就推
動其創新但有爭議的政策﹐有辦不成而斷送自己連任機會的顧慮。何況﹐第一任有
四年的準備工作﹐可為其創舉做好鋪路工作。等到第二任﹐再放手去作﹐較無後顧
之憂。
第二﹐從台灣的普通老百姓來言﹐兩岸的差距除了政治與經濟制度懸殊外﹐大陸與
台灣人民間目前的人均收入相比﹐也是天差地別。儘管宏觀來說大陸的總生產額(GDP)
是台灣的八倍﹐但如除以十三億人口﹐大陸的人均收入﹐僅有台灣的七分之一。故
從台灣的個人來觀之﹐今日如與共產大陸談統一﹐等於是『你共我的產』。可是﹐
這個對比會因兩岸經濟發展速度的差別而變更。譬如﹐據美國兩個智庫共同研究得
出的數據﹐大陸在2030年的GDP 將趕上美國(註一)。換句話說﹐由這樣推算﹐可
以說屆時大陸的人均收入﹐也將超過台灣。如果這樣推算可靠的話﹐到2030以後﹐
從台灣老百姓來看﹐兩岸統一將是『我共你的產』.
第三﹐台灣與大陸的關係﹐不只是兩岸中國人內部的問題。尤其事關統一﹐更牽
涉到美國人的敏感。美國在冷戰期間的對台政策﹐早先是『以獨制蔣﹑以蔣制【中】
共﹑再以共制蘇』。 到蔣家政權結束和蘇聯瓦解後美國標榜的『不贊成任何手段改
變台灣現狀』政策﹐莫不是『以台制中』的戰略考量。說穿了﹐如果台灣獨立了﹐
或者相反地與大陸統一了﹐美國均沒有了台灣牌可打以制衡中國大陸。依此邏輯推
理﹐正如美國反對民進黨的搞臺獨﹐同樣地﹐美國也擔心台灣在國民黨手中倒向中
共。因此﹐馬英九一方面透露兩岸之互動『不容國際介入』(答自由時報80/3/29記
者問﹔已如上述)﹐另一方面在競選時對選民許下『任內不會與大陸談判兩岸統一問
題』的願。雖然這個公開許願﹐是符合目下台灣主流選民意旨﹐但有一半也是在奉
勸美國對台灣不要多管閑事。既然競選時已許下此願﹐就任伊始當然不便立即翻案。
其道理可想而知。
但這不表示『終極統一』完全擱置。究竟這目標也是他競選初期所宣示的政見。
如果『終極』是一個等待的游戲﹐那麼問題是等待到何時才算時機到來﹖對這個戰
略策劃問題﹐應在兩岸間與中美間實力增長對比的變化上找到答案。至於兩岸間實
力對比﹐我們已在未來雙方經濟成長比率上略見端倪(已如上述)。至於中美間實
力。對比﹐據各方估計﹐至2050年中國大陸極有可能趕上美國並駕齊驅。有一組學
者甚至認為﹕如屆時美國為了台灣與大陸決一戰﹐最後將是中國大勝﹐並從此替代
美國成為世界上獨一的霸主(註二). 另有最新一項研究報告﹐ 根據不同的估計(包
括世界銀行), 預測二十一世紀的後半(即2050) 開始﹐世界上四大強國排行將是:
中國﹑美國﹑印度﹑日本。故二十一世紀將改稱『亞洲世紀』(註三)。
如果這些預測可供參考﹐那表示到了2050年代由於實力對比的考慮﹐美國為了台灣
與中共動武的結局﹐將更不可能發生。何況,在經濟安全將超過軍事安全的地緣經濟
時代, 對一個缺乏天然資源的台灣而言, 再加沒有美國大力支援的狀況下﹐繼續與
大陸較勁﹐恐越來越非理智之選擇。所以,屆時無論『終極統一』是否會水到渠成般
的自然實現﹐而如說它將是台灣主流民意可以歡迎的一個談判選項﹐雖不中亦不遠
矣。
如按照以上第二點中以2030年為最早兩岸有較大希望談統一來計算﹐則離開今年
(2008) 有22年; 而如果以 第三點的2050計算,離今有42年. 馬英九今年57歲, 到2030年
將是79歲﹐ 到2050年將是99歲。 所以他說中國統一﹐他有生之年也許看不到,不是
沒有道理的老實話。 問題是﹐對統派人士來說﹐究竟是希望聽老實話呢﹐還是寧可
其他政客天花亂墜的開空頭支票呢﹖
結束語
以上我們論及馬英九當選後似乎仍在繼續競選般地關注民意動向﹐並做出他認為不
違背主流民意的政策與決定。民進黨的新科主席蔡英文﹐雖就任不久﹐她的表現亦
類似為四年後民進黨翻身還魂而從事積極競選。她不但自我定位為『有執政經驗』
的在野黨主席(她曾在很短時期一度是陳水扁的行政院副院長)﹐而其論述內容常
常拉高到某些媒體稱為『國家總體層級』﹐而以軟中帶硬的攻勢﹐直接針對馬英九
總統而來。但﹐她的攻勢卻不同於陳水扁時代給馬帶『賣台』﹑『親中』的紅帽子。
也有別於謝長廷時代將馬蕭兩岸市場揶揄為恐中病的攻擊。蔡小姐用更細膩﹑近乎
授課的論述﹐去評擊她認為是新政府的『執政弊端』。雖然這種針鋒相對的批評朝
政方式才剛開始﹐但對有尖銳政治警覺的馬英九未來領政的影響﹐已可預測。蔡主
席的避免炒『統獨議題』之陳飯﹐明確表示她已接受民進黨內外因一月(立委)與
三月(總統)兩次選舉慘敗教訓所做出的結論。首先在一月立委選舉之後﹐有35 位
民進黨敗選的立法委員檢討失敗的原因﹐曾勸誡民進黨中央應淡化在統獨問題上與
國民黨糾纏。二則﹐李登輝在兩次選舉後﹐也數度重複他認為『統獨是假議題』的
觀點﹐激起相當的回應浪花。所以﹐如果這些足以表示台灣的主流民意的轉變﹐已
由以前鄙視與大陸和解的心態向更開郎的方向轉移﹐那麼善於為民意把脈的馬英九﹐
將會比較更放膽去追尋與推動他深信兩岸應該共創的『和平共榮』之道。如這個預
測屬實﹐馬英九在大陸政策上目前所表現的拘謹矜持作風﹐將有相當必要的轉變﹐
已不難看出。唯一能改變這個趨勢的﹐恐怕在於大陸方面今後是否會讓民進黨再有
給馬英九帶紅帽子的口實與機會。這個內含邏輯﹐我再重複一次﹐是需要有戰略思
想才能徹底體會的。
註釋
註一﹕ 見C .Fred Bergsten, Bates Gill, Nixholas R. Lardy, and Derek J.
Mitchell, China: What the World Needs to Know about the Emerging Superpower
(New York: Public Affairs, 2006), 頁 19。
註二: Ronald L. Tammen, et al., Power Transitions: Strategies for the 21st
Centtury (New York: Chatham House Publishers, 2000), 第七章.
註三﹕Kishore Mahbubani, The New Asian Hemisphere: The Irrestible Shift
of Global Power to the East (New York: Public Affairs, 2008), pp.49-52.
─────────────────────────
為《中國評論》而作。
|